1.空与有的问题顶礼师父!弟子有疑惑,请师父开示无善无恶,为何为善
性空故无善恶等,缘起故有善恶等,宜从缘起趣证性空,因为善业轻升,易生智慧;恶业沉重,蒙蔽心智,所以要为善去恶,然后以智慧超越善恶等。
众生与十方圣众一心不二,缘起有别。 众生妄想执著而在幻有中轮回受苦,菩萨悲悯众生而作度化。
众生破除妄想执著即名得度,本来清净,实非得度。 空有本不二,如《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学佛有次第,宜从有悟空,初修者不可乱学空。
如《大智度论》说:“初学不得便为说空,先当分别罪福。”(卷第五十二) 《大宝积经》说:“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
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卷第一百一十二) 弘一大师《〈心经〉大意》说:“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
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
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唐朝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自五祖以金刚般若印心,此经遂为世宝。 然世人依语生解,一味荡相明空,大失无住生心之旨。
经云: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又云:发菩提者,不说断灭。
噫!只此二语,可思矣!盖无住超凡外之著有,生心超二乘之沉空。无住则十界俱非,生心则十界俱即。
遮照同时,生佛不二。中流两岸,一齐坐断。
……如此受持,可救空宗之失矣。”(卷第七之一)。
2.不要怕死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怕死。
真正修道的人,没有怕死的;不贪生,不怕死,努力断恶修善。死不怕,不管在什么时候死,不管在什么处所死,也不管怎么样的死法。
问题是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当作我们这一生修学第一个大问题。我死了以后有好地方去,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所以即使灾难降临的时候,不惊不怖,不惊慌,没有恐怖,平常心看待,我们的心是定的。这样走,你走得很安详,走得很愉快,决定不堕三恶道。
如果惊慌恐怖,就肯定到三恶道去。 今天我们学佛是很重要的教育,佛祖教给我们的要把它放在心上。
世间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要放下;一些冤亲债主决定不能用怨恨心对待他,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别人对我误会,对我毁谤,对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消自己的业障。
对待冤家,依旧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培自己的福报。务必修到自己心地纯净,行为纯善。
纯善纯净,我们去西方净土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我常常勉励同修们,要把我们学佛的障碍放下。
学佛最大的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贪嗔痴慢”,你能把这十六个字真的放下,你想往生西方世界,你随时可以去,你确实得到自在。 。
3.圣空法师开示:如何才能预知时至
佛教修行法门中,实无有方法让你“预知时至,往生西方”。
作为一个佛教修行者,你千万不要预设这种想法,因为这种想法会干扰你的灵魂,扰乱你的心性,使你无法“预知时至,往生西方”。
“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是佛教(净宗)修行者,修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平时你只要如理如法的切实行持就足够了。
你要有这种思想:我为佛做事,让佛来安排我的一切,是好是坏,是吉是凶,不预设,不分辨,不拒绝,不欣庆,坦然面对,全然临在。
实际上,但管耕耘,不计收获。 为法忘躯。是最好的“预知时至,往生西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