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肥力包括哪些要素?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是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矿质含量、腐殖质含量、酸碱度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而不是指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
土壤表层在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的现象。
土壤的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土壤板结。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和团粒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机质的降低,致使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是以微生物的活动来实现的。向土壤中过量施入氮肥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土壤团粒结构是带负电的土壤粘粒及有机质通过带正电的多价阳离子联接而成的。多价阳离子以键桥形式将土壤微粒连接成大颗粒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土壤中的阳离子以2价的钙、镁离子为主,向土壤中过量施入磷肥时,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即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向土壤中过量施入钾肥时,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一价的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向土壤中施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的分泌物能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将磷素释放出来,同时,也将钾及微量元素阳离子释放出来,以键桥形式恢复团粒结构,消除土壤板结。
望能采纳!
2.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么?
1.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3.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如果你想知道更详细的内容 可以去看 /soilkepu/plant/plant006.htm。
3.土壤肥力因素有哪些?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 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和 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也称地力。
水、肥、气、热等因素 称为肥力因素。耕作、施肥、灌溉、种植的作物品种、产量 等活动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评价土壤肥力的指 标为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 效磷、有效钾等)、土壤物理性状指标(质地、容重、孔隙 度、土壤含水量等)、土壤生物学指标(有机质等)、土壤环 境指标(土壤pH值、地下水深度等)。
4.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林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称为基肥,也称底肥。主要目的是供给林木整个营养期所需的养分,一般以肥效持久的有机肥和不易流失损失的化肥作基肥。基肥施肥方法有:
(1)撒施法在苗圃或造林地整地前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结合耕作翻入土壤中。苗圃地常用此施肥方法。
(2)条施法将造林地开直沟施入肥料的方法,也称带状施肥法。一般在施肥量少时,条施法比撒施法肥料利用率高。施入肥料要立即覆土,一般平坦开阔地带机械化造林常用此施肥方法。
(3)穴施法将开挖栽植坑底部施入肥料的方法。在苗木移栽是常用的施肥方法,如城市路旁绿化造林。
(4)环状施肥法在树冠外围垂直的地面上挖一环形沟施入肥料的方法。一般沟深0。3m,沟宽0。5~0。7m,施肥后用回填土踏实。如果来年再施肥,在第一年施肥沟外侧再挖施肥沟,以此逐年扩大施肥范围。经济林和人工造林单株施肥常用此法。
(5)放射状施肥法在距树干一定距离处,以树干为中心向树冠外围挖数条放射状直沟施入肥料的方法。一般沟长与树冠相齐,沟宽0。3~0。5m左右,施肥后覆土。来年再施肥时交错位置。经济林和人工造林单株施肥常用此法。 播种和定植时,施于种子或幼苗附近或供给植物苗期营养的肥料,称为种肥。种肥一般用微肥和腐殖酸类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也可用速效性化肥作种肥。在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的地区,造林时可适当使用化肥作种肥。用化肥作种肥必须了解不同树种的需肥特性和肥料性状。据研究,针叶树苗,出苗时吸肥能力弱,是否需要施用种肥仍无法确定。此外,有些化肥易烧伤种子或幼苗根系,如碳酸氢铵、硝酸铵、尿素等不宜做种肥。种肥施肥方法有:
(1)分层施用法把种子和肥料分别施入不同土层深度,以免烧伤种子。一般把肥料施在下层,种子播在上层。速效性化肥作种肥时用此方法较安全。
(2)浸种法用一定浓度的肥料稀溶液浸种一定时间。一般用微肥、菌肥、生长调节剂。
(3)拌种法一定浓度的肥料稀溶液与种子一起掺和拌匀。常用微肥、菌肥、生长调节剂等。
(4)沾苗根法在移栽幼苗时,以一定浓度的微肥、菌肥等浸沾幼苗。 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目的是及时供给林木或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特别是需肥关键期(最大吸收期)对养分的需要。一般以速效性化肥或微肥或高度腐熟的有机肥。追肥施肥方法有:
(1)撒施把肥料均匀撒在地面,及时耕耙和浇灌使它进入土壤中。此方法适合密度较大的林地施肥。
(2)条施林木行间或行列附近开沟施入肥料然后覆土。较适合人工幼林地施肥。
(3)浇灌把肥料溶解在水中,全面浇在地面上或在行间开沟注入后覆土,也可使肥料随灌溉水一起进入土壤中。
(4)根外施肥植物生长发育期间,将低浓度的肥料溶液喷洒在植物叶片或用器件将肥料溶液注入植物地上部的一种施肥方法,也称叶面喷施。喷在叶片上的养分溶液可通过气孔或叶子表面角质层的分子间隙进入叶细胞,它是林木营养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根部营养(土壤施肥)。一般在土壤中易固定的肥料和根部养分吸收运转慢的肥料适合用叶面喷施,当植物对某种营养成分需求量较小,且土壤中供肥速率较慢时适合用叶面喷施。常用根外施肥的肥料有磷酸二氢钾、微肥、尿素、生长调节剂等。
5.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
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种自然因素质量、数量及其组合适当与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
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仅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类过去劳动的任何痕迹。
而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由于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则凝结有人类的劳动。由于人工肥力是凭借人的生产活动形成的,人们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促使人工肥力的形成,并加快潜在肥力转化,使土地尽快投入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创造人工肥力,充分发挥自然肥力作用的动力。土壤肥力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壤肥力变好变坏既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也受栽培作物、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农业生产上,能为植物或农作物即时利用的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叫“有效肥力”,不能即时利用的叫“潜在肥力”。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6.土壤肥力的四大生活要素有哪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
狭义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能力。威廉斯认为,“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活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侯光炯认为,土壤肥力是指在天地人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通过太阳辐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土壤胶体的情况下,土壤稳、匀、足、适的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目前一般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所以把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要素。二、土壤肥力分类1、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一般自然土壤具有自然肥力,农业土壤具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其发展是非常缓慢的。人工肥力:人类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
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随人类对土壤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2、土壤肥力按对植物的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对当季作物有效的肥力。潜在肥力: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当季无效,经改良后可转化为有效的那部分肥力。
两种肥力可以相互转化,在人类利用土壤资源过程中要科学管理尽量使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三、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
7.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各种自然因素质量、数量及其组合适当与否。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才能用以为人类生产出充裕的农产品。经济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仅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类过去劳动的任何痕迹。而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由于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则凝结有人类的劳动。由于人工肥力是凭借人的生产活动形成的,人们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促使人工肥力的形成,并加快潜在肥力转化,使土地尽快投入生产。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创造人工肥力,充分发挥自然肥力作用的动力。土壤肥力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壤肥力变好变坏既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也受栽培作物、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生产上,能为植物或农作物即时利用的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叫“有效肥力”,不能即时利用的叫“潜在肥力”。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查知识网 » 土壤肥力包括哪些基本因素(土壤肥力包括哪些要素?)